郝懿行:栖霞走出的经学大家

5d05868fbe014b45b5900feaa5cd3a6f

《尔雅义疏》古版

文 | 张荣起

在烟台十大历史名人中,栖霞郝懿行名列其中,作为清代著名的经学家、训诂学家,郝懿行的成就足以当得起这个殊荣。他的人生轨迹、治学经历、夫妇佳话和趣闻轶事,都值得后人去深入探究。

郝懿行其人

郝懿行,1757年(清乾隆二十二年)农历七月初六出生于栖霞四大望族之一的郝氏家族。其父取《尚书·立政》“迪忱恂于九德之行”的句意,为他取名“懿行”。据同典,取字“恂九”,希望他将来做一个谦虚谦让、品行高尚的人。号兰皋,典出屈原《楚辞·离骚》“步余马以兰皋兮”,寄望追求一种旷达宁静、超凡脱俗的人生情怀。

1e6c46d6027543448a7d7e5acca5f201

郝懿行出生时,家道殷实,书香浓厚。四世同堂的大家庭,父亲郝培元对儿子的学业一向“勤于督责”,从严要求。据传郝懿行天资并无过人之处,他7岁入私塾,从《论语》《孟子》及《诗经》学起,10岁时还因背不上《毛诗》被父亲打了耳光。他自言在16岁应童子试时,“不独诸经懵如”,连四书亦“尚未粗知大意”,23岁逢秋试与金榜无缘。

郝懿行并不气馁,他自幼勤奋用功,尤具“新奇之书悦目”“义理之味养心”之长,以勤补拙。27岁时,他师从济宁举人李承琏,虽亦学八股,但用足够的时间精攻经学,老师以真才实学训育,使他茅塞顿开。自此以后,郝懿行在精读诸经的基础上博览群书,寒暑不辍,学业突进。

1786年(乾隆五十一年),30岁的郝懿行终于在丙午决科大课中斩获第一,还被山东学使赵鹿泉力赞,誉为“栖霞四杰”之一,以优贡生入太学,继续深造。1788年(乾隆五十三年)郝懿行考中举人。又11年后的1799年(嘉庆四年)中进士,任户部额外主事20余年,直到道光二年,他66岁时,奉旨补江南司主事一职,任职三年,病故于任上。

据《清史列传》记载,郝懿行为人廉正自守,讷口少言,非素知老友,常相对终日,不发一语;若遇同好,谈论经义,则喋喋终日不倦。住宅简陋,生活俭朴,把一生精力耗于研读和著述中。

漫长的候缺期间,他并没有虚度,反而给了他做学问的机遇,治经训诂,硕果累累,他的成就能得到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的关注,就是明证了。

一生著作等身

古云:“读书破万卷,下笔如有神。”郝懿行一生收藏各类书籍万余卷,试想没有遍览群书的嗜好,又何以能获取浩瀚的资料,写出丰硕的著作?

有关郝懿行的读写人生,不仅《清史》和《清史稿》中有所记载,在他本人与夫人王照圆的著述中,以及清末民初以来有关郝懿行的诸多作品中,都有所披露。他的夫人王照圆评价他“兰皋君子,考订篇籍,日月浸寻,著作等身。”郝懿行一生的著作,收入《郝氏遗书》的就有31种、214卷,已刊而未收入《郝氏遗书》的4种、11卷,未刊书目约27种。

假如将这些卷本垛起来,何止一个人的高度?

郝懿行“日月浸寻”,孜孜不倦,他“一肆力于著述,漏下四鼓者四十寒暑”。他的著述,在中进士之前的而立之年就开始了。至于读书,自幼就养成“唯书是学”的习惯,为买书,不惜“典却寒衣”,后来“得来俸钱,辄以买书”。尤其在师从李承琏主攻经学之后,更是达到了如痴如醉的境界,创作也每每“展篇执笔,恒自深夜过四更”。

郝懿行从30岁(一说从36岁)开始写《春秋说略》,历时20载,三易其稿,终成精品。此书既是他精研经学的结晶,也是他作为经学家的代表作。时任《四库全书》的总纂官纪晓岚赞曰:“我见历代论《春秋》者无虑数百家,惟兹划尽千秋藤葛。”郝懿行的其他经学著作《易说》《书说》《诗说》《礼记笺》等,均得到高度的评价。

郝懿行的训诂造诣不逊于读经,《尔雅义疏》一书,便是奠定他训诂学家的代表作。该书始撰于1808年(嘉庆十三年),完成于1822年(道光二年),历时14个春秋,3年后他便与世长辞了。

在撰写《尔雅义疏》之前,郝懿行还有18卷的《山海经笺疏》,以“精而不凿,博而不滥”而闻名;四部自然科学著作,《宝训》《燕子春秋》《风雅小记》《海错》,以“奇趣盎然”而备受欢迎。尤其《宝训》一书,共8卷,详细记载和探究了田间耕耘的学问,意在提醒朝廷要重视农业,读书人要懂得农耕的重要,这在当时来说,是难能可贵的。

《尔雅义疏》集大成

很多人了解郝懿行,是从他的《尔雅义疏》开始的。

4faf9eb5f7254d498efef1336598e907

《尔雅义疏》光绪版

《尔雅》就是中国的第一部辞典,全书3卷、20篇(今存19篇),诠释的内容细微广泛,包罗万象,唐宋时期被列为十三经之一。郝懿行的《尔雅义疏》是对《尔雅》详加辨析、援引考据、疏通证明、校正讹谬的一部书。

《尔雅》从诸子百家争鸣到秦汉大统一前后,横空出世,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实力日趋雄厚的产物,自问世以来,注家蜂起。但汉代旧注已失传,存世的有晋代郭璞《尔雅注》、唐代陆德明《尔雅直音》、宋代邢炳疏本及清初邵晋涵《尔雅正义》等。

郝懿行在多年考据文化古迹的基础上,用“‘因声求义’‘音通近义’之法,对该书穷源竟委,博及群书,凡古今一字之异,一义之偏,无不搜罗,分别是非,著成《尔雅义疏》”(引自郝庆光、牟翠玲《郝懿行传》),水准超过此前任何一种注本,令《尔雅》的实用效果大大提升。

与郝懿行同时期的学者王念孙、阮元对《尔雅义疏》大加赞赏,亲自出面为他运作刊行。郝懿行的《尔雅义疏》矫正了晋代郭璞《尔雅注》的许多纰漏,比清初邵晋涵的《尔雅正义》更有独到之处,公认郝氏的注释,更切实际,更接地气。

郝懿行出仕晚,在号称胶东屋脊的栖霞山城有过漫长的生活经历,对世间万物有着浓厚兴趣和调查研究的得天独厚条件。他曾自述“少爱山泽,流观鱼鸟,旁涉蘨条,靡不覃研钻极”。

《尔雅义疏》面世后,很快引起反响,好评如潮,郝懿行“训诂大师”的称号不胫而走。章太炎、刘师培、王国维这些近现代大师也都认为,郝懿行可与王念孙、段玉裁诸贤君相提并论。新中国成立后编纂的大型工具书《辞海》中,援引《尔雅义疏》的词条就达68处之多。

进入21世纪后,《尔雅义疏》被评为“烟台八大传世作品”之一。

“栖霞郝夫妇”佳话

“高邮王父子,栖霞郝夫妇”这桩佳话,盛传于郝懿行在经学和训诂学领域名声大振的晚清。“高邮王父子”指的是经学世家王念孙、王引之父子,“栖霞郝夫妇”指的便是郝懿行和王照圆夫妇。

王照圆,字瑞玉,号婉佺。1763年(乾隆二十八年)出生于福山县河北村一个书香门第。王照圆之母林氏是栖霞四大望族之一林家的大家闺秀,知书明理,品性温良。照圆6岁丧父,全靠母亲一手教授《孝经》《内则》《毛诗》等书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她不仅悟性高,而且触类旁通,博览群书,出口成章,崭露头角。

1788年(乾隆五十三年),王照圆与长他6岁的栖霞才子郝懿行结为伉俪。才子遇才女,其言也不俗。新婚之夜,听悄悄话的人,听到的却是新婚夫妇的吟诗对句、相互唱和。据传是王照圆说:“千里良缘彩线牵,三冬谷旦结团圆。挑灯最喜亲风雅,先说周南第一篇。”郝懿行心领神会,便以《催桩》为题,紧扣周南《关睢》主题,吟出表达恋情的一首诗,这样一来一往,其趣盎然。从此,他们夫妇佳话连篇,美传不断。

新婚不久,郝懿行将所辑先祖郝晋《丸笑斋集》请王照圆校订。王照圆当仁不让,订正了其中的8个字,随后作记曰:“聊无鸾随凤鸣之意,观者其诮余耶。”郝懿行做学问一向认真痴迷,这对王照圆影响颇深,夫妇之间亦师亦友,相得益彰。

王照圆一面打理丈夫的生活,配合他的著述;一面不断读书,搞自己的研究。1788年秋,郝懿行在济南应试中举后,作诗向她报喜,她立即和诗以赠,曰:“小试文场久擅名,矮庐一人倍经营。案头挥笔风添势,夜半构思月助明。花结锦成人易懒,云飞露白马登程。如君折得蟾中桂,自尔高山听鹿鸣。”

丈夫收到妻子的一番鼓励和鞭策,戒骄戒躁,更有了考中进士的信心。王照圆在母亲去世后,写下了“君亲须孝也须忠,女子显扬男子同。气吐九霄光日月,裙钗端的是英雄”。并经常以“平生要做校书女,不负乌衣巷里人”自诫。

王照圆尊母遗命,为东汉女史学家班昭《烈女传注》作补注。历经20余年,她不仅独立完成了《烈女传补注》,还完成了《列仙传校正》《葩经小记》《梦书》《晒书堂闺中文存》等作品,并几经周折与丈夫共同研究考证《诗经》,合写出《诗问》一书。

1799年(嘉庆四年)郝懿行考中进士,司职京城,王照圆随夫至任所,与当时的学者、名流来往,她的谈吐和见解,受到众人的佩服与敬重。她曾为当朝尚书阮元母子题联曰:“齐名积古从公定,室有藏书是母留。”联意启迪了阮元的尽孝之心,遂改居室“续古斋”为“积古斋”。

有一段时间,郝懿行因病暂停了对《尔雅义疏》的著述,照圆在照顾护理丈夫之余,操笔整理,清抄成册,促成了《尔雅义疏》一书的最终杀青。郝懿行承认在他的著作中,“采照圆说者”甚多,实践了她“裙钗端的是英雄”的誓言。

郝懿行谢世后,王照圆回归故里,闭门不出,埋头整理丈夫的遗书,至89岁寿终。假如没有她20余年的呕心沥血,不辍操劳,就不会有后来由他们的孙子郝联薇陆续付梓的郝、王夫妇全部著作的彰显于世了。

原文发表于2023年3月3日《烟台晚报 | 烟台街》

0a81a0b807de421d83fff1bd617e2e77

订阅评论
提醒
guest的头像

0 评论
内联反馈
查看所有评论
0
希望看到您的想法,请您发表评论x